![]() 作者:程章灿 出版社: 江苏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01-6 页数: 447 定价: 22.00元 装帧: 简裝本 ISBN: 9787806431153 内容简介 · · · · · ·程章灿同志的博士学位论文《魏晋南北朝赋史》,完成于1989年夏,那时他将近二十六岁。在写成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这部论文又为江苏古籍出版社接受出版,这是我所知道的,在现在中国古典文学界中,出版几十万字专著的最为年轻的研究人员。 这似乎是一个标志,表明我们的古典文学研究正步人一个新的阶段,一批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参加到这个研究行列中来,他们带来了一种特有的学术朝气,带来了近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环境而培育起来的开阔而敏锐的理论思维,而他们又大多在前辈学者的指导下,受过严谨学风的熏陶,因此又有着令人不得不首肯的扎实的基本功。这一切,我觉得,预示着我们古典文学研究正在较早地在整体上走向成熟。 章灿同志是南京大学程千帆教授和周勋初教授的研究生。1989年夏,我应程、周两位先生之邀,为章灿同志博士论文写评阅意见及任答辩委员。我在评... 作者简介 · · · · · ·程章灿教授,1963年生,福建闽侯人,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毕业(1983),南京大学文学博士(1989)。曾任美国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95-1996)、美国宾州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98)、英国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1)。被评为南京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入选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333工程)、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现任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石刻学、国际汉学、中外文化交流与文化比较。 目录 · · · · ·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中国文学中的石楠花 (一)“不歌而诵”与“古诗之流” (二)辞、赋、颂及辞赋、赋颂 (三)从赋体产生的大背景看赋之渊源 (四)小结:什么是赋 · · · · ·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文学中的石楠花 (一)“不歌而诵”与“古诗之流” (二)辞、赋、颂及辞赋、赋颂 (三)从赋体产生的大背景看赋之渊源 (四)小结:什么是赋 第二节 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 (一)赋之文人化与宫廷化 (二)汉赋二体与大赋的畸型发展 (三)楚辞影响与赋体写志抒情传统的淡化 第三节 欲讽反劝:在力的平行四边形中 (一)问题的提出 (二)欲讽反劝:在力的平行四边形中 (三)几点补充说明 第四节 结束语 第二章 建安赋 第一节 转机:建安赋创作繁荣之因缘 (一)社会思潮的转机 (二)文学思潮的转机 (三)从张、蔡到建安 第二节 新姿:建安赋创作繁荣之现象 (一)同题共作:集体的自觉努力 (二)观念更新与批评自觉 (三)自觉的艺术追求 第三节 斑斓的情感世界 (一)向楚骚传统的复归 (二)自然 (三)社会 (四)人 第四节 形式与体裁 (一)体式的意义 (二)建安的诗与赋 第三章 魏晋之际赋 第一节 建安余波及其流转 (一)政治气候与文化环境 (二)建安余波逶迤流转 (三)京殿大赋隐然崛起 第二节 理性智慧的声音 (一)哲理玄思和实现批判 (二)美学和艺术的思考 第三节 倾斜天平的这一端:吴蜀赋 (一)倾斜的天平 (二)吴蜀赋 第四章 两晋赋(上) 第五章 两晋赋(下) 第六章 南朝赋(上) 第七章 南朝赋(下) 第八章 北朝赋 附录(一) 先唐赋辑补 附录(二) 先唐赋存目考 附录(三) 辞赋批评:思的框架和史的脉络--关于《六朝赋话》的编纂设想 引用书目举要 后记 修订后记 · · · · · · () |
理解起来更容易
不错,强烈推荐!
以后一直来!
从演化的角度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