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波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被打断的转型——晚清真相 原作名: 天朝的晚年 出版年: 2011-8-30 页数: 265 定价: 25.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9945972 内容简介 · · · · · ·过渡时代 尴尬人物 检视历史深处的真实细节 重现变革背后的众生群像 作者历时三年搜集大量一手史料 挖掘人性幽微与世事吊诡 不谈宫廷密闻 不述政治斗争 寻找历史的走向究竟在何处被改变 海龄镇江抗英 “鸦片战争中最具血性的一战” 天津教案 一场“人民原始的自发的反侵略运动” 东南互保 主持的清廷官员是“外国帝国主义者的最有用、最得力的工具” 幼童留美 “解除了他们心灵上的沉重压抑和约束,为得到自由而欣喜苦狂” 邹容《革命军》 “中国的第一部‘人权宣言’” …… 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本书为你一一破解 本书选择多个对晚清社会走向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通过发掘更多更一手的史料,对其细致再现与分析,从而揭示出辛亥革命前夕晚清社会转型的真实形态。整部书凝结为两个催人深思的问题:晚清社会转型已经走到了哪一步?这种... 作者简介 · · · · · ·黄波,湖北宜都人,1973年生。一直以来,坚持怀疑,慢慢信仰。先后从事过会计、公务员等职业,现为南方都市报评论员。关注明初至近代社会文化之变迁,著有《说破英雄惊杀人》《成功的为什么是朱元璋》等作。 目录 · · · · · ·序:被打断的转型1、海龄:鸦片战争中一个尴尬的“殉国者” 汉奸捣鬼:清廷对鸦片战争的一种想像;镇江抗英:最具血性的一战;真相迷离:殉国者的尴尬 2、天有荒年:山西大灾考验下的晚清帝国 清政府的动员能力经受着考验;李提摩太:被疑忌的外来慈善家;用人头挂出来的秩序 ;大灾中的官员群像 3、天津教案:谣言揭开文明冲突的序幕 · · · · · ·() 序:被打断的转型 1、海龄:鸦片战争中一个尴尬的“殉国者” 汉奸捣鬼:清廷对鸦片战争的一种想像;镇江抗英:最具血性的一战;真相迷离:殉国者的尴尬 2、天有荒年:山西大灾考验下的晚清帝国 清政府的动员能力经受着考验;李提摩太:被疑忌的外来慈善家;用人头挂出来的秩序 ;大灾中的官员群像 3、天津教案:谣言揭开文明冲突的序幕 当谣言成为相互认知的媒介;“八国联军”险些提前入京;真相并不扑朔迷离;巨案了结惹非议 4、崭新的角色:杨乃武案中的《申报》 杨案真相;冤案昭雪的几个因素;《申报》的搅局 5、斯文将丧乎:口水中的同文馆 “蟹行文”关乎军国大事;“世界上的学校,没有同文馆待学生再优的了”;佳子弟岂可拜异类为师?“阔绰是阔绰极了,腐败也是腐败极了”;功在转移风气 6、中断的幼童留美,压抑的少年青春 幼童与美国的相遇;三个关键人物:容闳、曾国藩、李鸿章;哪怕政府出钱,也没人愿去美国;“他生来只习惯于看到压抑的青春”;幼童归国后的命运 7、在马关的李鸿章 李鸿章与日本;暴徒代表了日本民间的情绪;辞锐气竭的窘境;马关归来后的李鸿章 8、从名伶婚姻风波看清末社会变迁 “只为贪看杨月楼”;官府棒打鸳鸯,舆论大为不平;杨月楼、阿宝之归宿;社会变迁冲出了权力的禁锢 9、1900年,慈禧太后在难中 一个七品县令的风险与机遇;“我已完全成一乡姥姥”;都说“多难兴邦”,谁问“难从何来”;接受四方贡献的太后还是中心;光绪最后的抗争;苦难的刺激只有一时之效;离京是逃难,回宫如巡游 10、谁最害怕宪政? ——吴樾行刺出洋五大臣事件再探 炸弹预示宪政之难,慈禧“凄然泪下”;从《暗杀时代》看吴樾们的心路;在异国真切感受宪政;该不该褒美暗杀? 11、“杨翠喜案”:既是权色交易,也是政治斗争 东北危机催生出的腐败机遇;言官一折惊天下;首席军机和他的“庆记公司”;巧妙的“弥缝”,含糊的“查办”;言官制度及其影响; 12、放下你任意挥舞的屠刀 ——从就地正法说到清末司法改革 门丁敲诈引发的血案;刑部的疑问:就地处斩,除弊还是立威;清王朝就地正法之由来及积弊;法律专家输给了太后红人;内忧外患中逼着上路的司法改革 13、“只爱娥眉不爱官” ——艳事背后的政治阴霾 纳妓自劾,轰传海内;船娘妖娆;“清流”的漩涡;“清流”是非辨 14、“国运尽矣”:“纯臣”张之洞的哀叹 “八表经营”的笑话;廉洁与奢侈的奇特统一;玩弄袁世凯,却让袁摸到了底牌;“年少探花已白头”;不能让君主杀人杀得手滑;“君民末世自乖离” 15、重审“苏报案” “苏报案”发生的背景;“苏报案”中的章、邹应予重新评价;清政府的行动;《苏报》与《申报》:中国报业的两条道路 16、长沙抢米:一百年前的群体性事件 小人物悲剧激出的火星;仿佛谁都在对现状不满;事后检讨中的官民歧异;“劣绅”之再认识 17、一颗头颅与一场革命 ——清末乱局中的端方之死 从王国维的一首悼诗说起;才子、开明派、渐进改革者端方;要命的铁路;裹上华丽外衣的暴力; 18、“跪着暴动”失败了:“立宪派”的悲情与绝望 立宪派走上前台;宪政之起步:议员叫板军机大臣;“请开国会,断指送行”;“政府已彰明较著不要人民了”;互不妥协葬送了宪政 19、大清王朝最后的崩溃 “举鼎绝膑”的摄政王;请人救命,来的是“催命郎中”;袁世凯吓唬隆裕:怕不怕法国大革命;罪己、解除党罪,最后的救亡策失灵了;隆裕掩面而泣: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 20、遗民梁鼎芬的辫子 “言尽有泪,泪尽有血”;“草木有荣枯,臣心终不死”;“好名”乎,“作伪”乎;“愚忠”这顶帽子 · · · · · · () "被打断的转型"试读 · · · · · ·“相对地说,我们对帝国上层的制度有较多的了解,而对人民大众的生活则知之甚少。”好多年前,读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时,这句话曾给我很大的震动。因为尽管国人对大清王朝的兴趣始终浓厚,但不知何故,人们所熟悉的多为官场争斗和所谓宫闱秘闻,哪怕这些官场故事和宫闱秘闻没有可靠的史料依据,本缘于道听途说和以讹传讹。而另外一些众所周知的大事件,又往往由于历史以外的... |
喜欢
令我大开眼界
喜欢
追了很久,新书当然要力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