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秋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极端年代的电影记忆 出版年: 2017-1 页数: 377 定价: 42.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5492920 内容简介 · · · · · ·“人质三部曲”从电影这一素材出发,呈现了具有标志性的现当代历史事件或者某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勾勒二十世纪以降个体命运与人类历史的纠葛交缠。这是一部电影之书,也是一部历史之书、人性之书。《历史的人质》涉及一战、二战、纳粹大屠杀;《太阳的人质》(待出)关乎前苏联、东欧,以及作为冷战时期标志的柏林墙;《正义的人质》则聚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全球反恐战争。 热战与冷战相互交替的“极端的年代”、动荡的历史,已经并仍将源源不断地催生出无数电影经典力作,它们本身也屡屡构成了历史性的事件,构成了国家与民族,乃至人类集体记忆史的一部分,推动着我们对于历史的反思,帮助我们对抗“有组织的遗忘”。 作者意在探讨个体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进行选择的空间和能力到底有多大,以及孤独无援的个体在做出选择时,所经历的种种身不由己的矛盾和痛楚,藉此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人作为历史的创造者,缘... 作者简介 · · · · · ·张秋,江苏无锡人,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上海译文出版社。深度迷影,著有《第一镜》(2005)、《不准调头》(2007)、《爱,诫》(2008)、《中产阶级的审慎魅力》(2010)等。其中《不准调头》名列网和《城市画报》评选的“2007年十大电影书”。 目录 · · · · · ·苏童序“人质三部曲”总序 再版自序 第一章 永别了,武器 ——一战(1914.7.28—1918.11.11) “全欧洲的明灯都熄灭了,我们有生之年将不会看到它们能够再次亮起。” · · · · · ·() 苏童序 “人质三部曲”总序 再版自序 第一章 永别了,武器 ——一战(1914.7.28—1918.11.11) “全欧洲的明灯都熄灭了,我们有生之年将不会看到它们能够再次亮起。” ——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 “快逃,祖国来了。” ——一位意大利农妇看到以国家名义号召的战争,将要让她儿子上战场去送死,她对儿子如是说。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其“年代四部曲”之《帝国的年代》中引用了这句话。 伸向战壕外的蝴蝶的士兵的手——《西线无战事》 不是胸前的十字架,就是墓地上的十字架——《木十字架》 乌托邦式的“单独和平”——《永别了,武器》 敌我之间的友情,如同监狱里的天竺葵——《大幻影》 “光荣之路无非是通往坟墓”——《光荣之路》 一个只有代号的活死人——《强尼上战场》 走上“国家奴役”之路的破碎个体——《雷德尔上校》 第二章 无情战地有情天 ——二战(1939.9.1—1945.8.15) “这场战争在当时看来是那样的不可避免,可现在看来它的发生是如此的不可思议。”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 “告诉元首我已尽力,告诉父亲我仍然爱他。” ——一名被困于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士兵,在他的最后一封家书中如此写道。 精神废墟上的一具瘦小尸体——《德意志零年》 弹钢琴的手怎么会去开枪杀人——《沉默如海》 国民性的自我“内爆”——《桂河大桥》 没人可以替你做这个决定——《无情战地有情天》 你不曾看见,你不会遗忘——《广岛之恋》 假如他们拷打我,我能坚持住吗?——《影子部队》 用个体的自由,去对抗现实的荒诞——《第二十二条军规》 “我不过是一个演员!”——《靡菲斯特》 宁当爱情的人质,也不当国家的人质——《英国病人》 第三章 欧罗巴,欧罗巴 ——犹太人大屠杀(1933.1.30—1945.1.27) “奥斯维辛以后诗已不复存在。” ——德国哲学家特奥多•阿多尔诺 “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只要你开始否认人类的基本自由和人们之间的平等,你就开始向集中营体系迈进。而这是一条难以止步的道路。” ——奥斯维辛174517号囚犯、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普里莫•莱维 “活着也不是那么重要”——《卡波》 要么自己去死,要么让别人去死——《大街上的商店》 怎么选,都摆脱不了罪恶感——《苏菲的选择》 孩子的生命最重要——《十诫》之八 战争中“身份不明”的漂浮物——《欧罗巴,欧罗巴》 感恩终究不能代替身份认同——《无处为家》 一个钢琴家的消失和重现——《钢琴家》 被一泡尿浇醒的人格尊严——《伪钞制造者》 我们永远都是“潜在的汉娜”——《朗读者》 “我们已经死了”——《索尔之子》 延伸观看片目索引 二度延伸片目 参考书目 · · · · · · () |
对于入门看者,这算是相当不错了
值得一看。挺有意思的。
细腻厚实
大爱,好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