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晋涛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1-5 页数: 248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0497295 内容简介 · · · · · ·作者生动描述了塘村老人们的“衰老过程”及其正在经历着的乡村各种变迁的具体情景。在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已经导致出现“过疏化”现象的塘村,老年人必将经历的一系列人生大事均可以成为他们逐渐走向衰老、“成长”为老年人的标志性事件,诸如为儿子操持结婚、分家(包括家屋的代际分配、析产、分灶、户口门牌的区分)、成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成为诞辰寿礼上的寿星、“称粮”(失去劳动力,开始由诸子绝对对等地负担和供养)等,其中分家和称粮最具重要性,前者意味着家庭发展的周期性裂变及其伴生的父辈权威地位的弱化,后者则是社区、家庭和当事人对生理衰老过程的一个最为明 作者简介 · · · · · ·杨晋涛,四川成都人,1 967年7月出生,厦门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系助理教授。2002年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人类学方向博士学位。多年从事中国老龄化问题的人类学研究和海外华人研究,发表有《川西农村的“称粮”习俗及亲子关系探讨》、《西方人类学关于衰老和老年问题研究述评》、《从美国PM老年华人社区看新华人的聚居性》和《东南亚华裔新生代的“祖籍记忆”)等十余篇论文,并为戴维·施韦卡特的《反对资本主义》和吉登斯Ⅸ社会学》(第四版)的译者之一。现从事体质人类学、老年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和东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教学科研工作。 目录 · · · · · ·应运而生、大有可为的老年人类学(代序) 周 星导论 一 问题的缘起和意义 二 国外人类学的衰老和老年研究 (一) 学科背景 (二) 研究方法 · · · · · ·() 应运而生、大有可为的老年人类学(代序) 周 星 导论 一 问题的缘起和意义 二 国外人类学的衰老和老年研究 (一) 学科背景 (二) 研究方法 (三) 生活过程理论框架 三 中国老年研究概况 四 本书研究框架和论题 五 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结构 第一章 竹镇和塘村 一 地理环境、气候与农业 二 移民史与方言 三 “候鸟”的村庄和“守巢”的老年人 四 基层组织与权威 小结 第二章 老年人的范围和称谓、称呼 一 乡土定义和现代年龄分类 二 “老汉”、“老婆婆”和“仔”、“仔媳妇” 三 “老年人”和“老几几”、“老婊子” 四 小结及对本书的描述框架的说明 第一部分 老年人与家庭 第三章 家屋和分家 一 老年人和“老房子” (一) 塘村家屋变迁 (二) 家屋代际分配 (三) 家屋分配与老年人的地位 二 分家 (一) 分的必然性:子辈的策略——“顿” (二) 析产、“灶”、“散伙饭”:塘村如何分家? (三) 户口和门牌号 (四) 分家前后和“家”的弹性 第四章 塘村的养老和孝道 一“供老人”的方案和原则 (一) “称粮”和其他养老方案 (二) “供”的原则 二 塘村的孝道 (一) 传统孝道与社会变迁 (二) 塘村孝节的民间语汇 三 塘村孝道的行为结构 第五章 衰老的文化过程和老年人的能动性 一 家庭周期与衰老过程 二 “动员分家”和“培养责任心” 三 “招郎” 四 祖孙之间:家庭中的感情因素之一 …… 第二部分 老年人与村落和跨村落社区 结论 跋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殷用祠序条规附录二周敦“家仙菩萨”牌位 附录三 塘村亲属称谓表 附录四 竹镇“走庙”时间(一年)表 附录五 塘村的“佛句” · · · · · · () |
有思想
这本书真的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书很好,很值得
对于入门看者,这算是相当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