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班茂燊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Ethnic Identity in Tang China 译者:耿协峰 出版年: 2017-2-1 页数: 293 定价: 4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中国战略传统丛书 ISBN: 9787010168555 内容简介 · · · · · ·唐代是中华民族的关键转变期,最终为中国现代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唐代中国与亚洲内陆的关系密切,与当时的突厥、吐蕃、日本、朝鲜、东南亚、波斯、阿拉伯等地的各民族关系极其复杂,其处理方式凸显了中央政府高超的政治能力。 大唐盛世令人神往,民族认同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宗藩体系就是其基本体现。本书引述政治文献、宗教论述乃至文学作品,探究唐帝国与周边民族的认同变化,分析朝廷如何寻求吸纳其他民族,以确保其帝国影响力。作者指出,从儒家精英、佛教徒到蛮族将领,唐代各团体都力图打破模糊,界定自己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唐王朝寻求吸收各民族,以确保帝国的团结,同时力争确保民族性,其政治手段值得赞扬。本书总结了唐代如何实现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的新界定,并最终为现代中国的形成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 · · · · ·班茂燊(Marc S.Abramson),美国人,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博士毕业,后供职于美国国务院。他曾于1987—1988年来华访学,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期间曾重走丝绸之路。本书是在其博士论文(2001年)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耿协峰,法学(国际政治)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现供职于北京大学出版社,任社会科学编辑部主任、编审。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丝绸之路文化产业专业委员会理事。研究领域主要是国际关系、东亚地区合作等,代表著作有《新地区主义与亚太地区结构变动》《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译作有《国际思想大师:20世纪主要理论家与世界危机》《权力流散:世界经济中的国家与非国家权威》等。 目录 · · · · · ·导论第一章 中国人的族群性 第二章 模糊的非汉族——偏见与划分 忠诚与信任 野蛮与无知 贪婪 · · · · · ·() 导论 第一章 中国人的族群性 第二章 模糊的非汉族——偏见与划分 忠诚与信任 野蛮与无知 贪婪 第三章 外来的宗教——佛教 佛教在中国以及反佛教论战 论战话语中的佛教外来性 傅奕:道家独立派 韩愈:儒学理论家 佛教的外来起源 佛教的外来教义与仪式 非汉族僧人:有权势且很危险 佛教地理学和宇宙起源论 第四章 深目高鼻——少数族群的体貌 唐代的相术与人的举止 对非汉人的相貌塑造与描摩:面部特征和动物本能 体型与行为 解释非汉人的体貌:地域和“气” 相貌与遗传 第五章 族群的地缘政治学 空间的内外结构 非汉人地域 边疆分析:区划、分层和“羁縻制” 合法地给外族定界:移居、定居和“公民权” 非汉人在帝国中的法律地位 奴隶制度和族群差异 国家批准的非汉人社群 国家意识形态:隔离与同化 第六章 族群变迁的多样性 亲族和婚姻 文化 社会经济组织和内部活动 族群变迁的模式 迁徙和国界 国家和族群文化变迁 结论 “华心”和汉族自我意识的兴盛 族群性与中国历史叙事 附录A 中国朝代名录 附录B 隋唐皇帝名录 参考文献 索引 致谢 译后记 · · · · · · () |
对于入门看者,这算是相当不错了
烧脑 经典
还没看完
我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