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贝恩德·施特弗尔 (Bernd Stover)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副标题: 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 译者:孟钟捷 出版年: 2017-7-1 页数: 472 定价: CNY 79.8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0780340 内容简介 · · · · · ·冷战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影响既深且久,对其解读也纷繁芜杂。这部专题史以二十世纪的特殊政治现象“冷战”为主题,以分析冷战发生的深层历史背景为开端,按时间线索,对二战后到九十年代初的政治局势与国际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与分析,是一部有一定分量和深度的学术著作。作者基本保持历史研究的客观视角,也跳出了西方中心论的窠臼,较为公允地反思、记录了这段特殊的社会政治历史,在今天读来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 · · · · ·贝恩德·施特弗尔(Bernd Stver)1961年生,历史学博士。曾在哥廷根大学与比勒菲尔德大学学习历史学。1991年,完成关于第三帝国民众心理学研究的博士论文。1994年访美后,转向冷战研究。目前是波茨坦当代史研究中心(ZZF)教授兼波茨坦历史研究所编外教授。著有《美国在冷战中的自由政策,1947-1991》(2001)、《冷战》(2003),《冷战1947-1991: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问世于2007年春,被誉为可同美国冷战史学家盖迪斯的著作相媲美。 目录 · · · · · ·译序导言:意识形态与核武器 第一章通往冷战之路,1917—19450 一、东西之争:意识形态的百年对峙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反希特勒同盟 三、战线初露:同盟的破裂,1944/1945 · · · · · ·() 译序 导言:意识形态与核武器 第一章通往冷战之路,1917—19450 一、东西之争:意识形态的百年对峙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反希特勒同盟 三、战线初露:同盟的破裂,1944/1945 四、全球性地缘政治决断:争夺空间 五、为冷战而动员:争夺资源 第二章应对整体对峙的策略:1945—1947 一、美国对共产主义的遏制战略 二、作为全球性阶级斗争的冷战 三、全球秩序之战 四、集体安全观 第三章世界的分裂,1948—19550 一、柏林、南斯拉夫与朝鲜的危机 二、阵营的形成 三、中国:第三支世界级力量的登台 四、不结盟主义与中立主义 第四章欧洲局势的升级与缓和,1953—1961 一、东方阵营中的暴动,1953—1956 二、 1956年匈牙利与苏伊士的双重危机 三、重大转折:第二次柏林危机与柏林墙修建,1958—1961 四、搁置 第五章一个全副武装的世界 一、核武器与军备竞赛 二、有关核战争的思考 三、间谍战 四、冷战的技术 第六章处于持续斗争中的社会 一、适应冷战 二、核时代的心态 三、对于冷战的抗议 四、冷酷的内战:敌人和朋友 五、革命运动、自由斗士、恐怖主义 第七章文化的战争 一、美国化—苏联化—民族主义 二、末日预言与讽刺:文学、连环画、电影 三、娱乐也是武器:广播、电视、音乐 四、橱窗还是魔鬼:艺术、建筑、体育 五、冷战中的宗教和政治伊斯兰的崛起 第八章制度竞争中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 一、技术—经济竞争与合作 二、“拥有更好社会福利的阵营” 三、作为武器的发展援助 四、石油:第三世界的武器 第九章1961年,舞台的转换:第三世界的冷战 一、越南战争及其“次级战场” 二、中苏冲突 三、代理人冲突:非洲、南美洲和中美洲 四、不结盟国家之间的战争 五、在核战争的边缘:1962年古巴危机 第十章缓和与裁军,1953—1981 一、“日内瓦精神” 二、和平共处、和平战略和新东方政策 三、裁军会议 四、《赫尔辛基最后文件》 第十一章阿富汗与星球大战:1978年以来重返对立 一、苏联入侵阿富汗 二、里根与美国的保守主义转向 三、欧洲对峙的重现 四、公共意见与和平运动的新角色 第十二章“戈尔巴乔夫因素”:1985—1991年间东方阵营的解体 一、戈尔巴乔夫与“新思维” 二、围绕公民权利和民主的斗争 三、德国的统一 四、对手消逝了 结语:冷战之后附录缩略语说明 插图引用说明 人名索引 · · · · · · () |
一直在追
后来理论的东西很多
超赞
追了很久,新书当然要力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