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吉国秀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 以辽宁省东部山区清原镇为个案 出版年: 2005-7 页数: 280 定价: 22.00元 丛书: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ISBN: 9787500451785 内容简介 · · · · · ·作者以辽宁省东部山区清原镇为个案,综合运用民俗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延展了传统民俗学意义上的婚姻仪礼范畴,探讨了婚姻仪礼的变迁及其功能转换。作者认为,近20年来传统婚姻仪礼的复兴,是地方民众应对国家权力与社会变迁的一种民间策略。凭借该策略,民众重新组合传统婚姻仪礼,更新社会网络,进而通过社会网络的重构,赋予日常生活以连续性,整合过去与现在的时间体验,获得地方社会的归属感,共同转移和释放社会变迁中承受的压力,最终重新塑造了民间社会。作者提出,民俗事象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而存在,是因为它具有守恒意义与追加意义两种意义结构。关注民众的日常生活,强调民间知识的合理性,是本书的显著特点。 作者简介 · · · · · ·吉国秀 女,1971年出生,汉族,辽宁清原人。1993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社会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1998年考入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2001年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年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目录 · · · · · ·序——万建中 /1绪论 /1 一 选题意义 /1 二 研究现状 /4 三 研究思路 /25 四 资料来源 /28 · · · · · ·() 序——万建中 /1 绪论 /1 一 选题意义 /1 二 研究现状 /4 三 研究思路 /25 四 资料来源 /28 五 框架结构 /31 第一章 清原镇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 /33 第一节 清原镇依托的自然环境:一个典型的辽东山区 /33 第二节 清原镇:地理位置与名称由来 /36 一 清原镇的中心位置 /37 二 清原镇地名的由来 /40 第三节 清原镇的社会变迁:置身于其中的参与者 /44 一 民国以及东北沦陷时期 /45 二 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46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 /49 四 1978年以来的经济建设时期 /51 五 近年来的社会变革 /52 第四节 清原镇的居民:同质性与异质性 /54 一 清原镇的人口变动 /55 二 清原镇的人口构成 /58 第二章 民间话语中的婚姻仪礼 /64 第一节 婚姻构成及其地方性术语 /65 一 “结婚”与“婚礼”:建构社会网络的重要场合 /65 二 “找对象”与“搞对象”:楔入日常生活中的择偶行为 /71 三 “介绍人”与“张罗”:婚姻仪礼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74 四 “打罢刀”与“跑偏”:民俗规范的松弛与社会道德的失序 /79 第二节 姻亲关系及其地方性称谓 /83 一 编织亲属关系网络的姻亲关系称谓及其关系类型 /84 二 在象征意义上往来的儿女“亲家” /95 三 作为组建社会网络途径之一的“转圈亲家” /96 第三章 民众生活中的配偶选择 /99 第一节 择偶理论分析 /99 一 基于单一因素分析的择偶理论 /100 二 基于多重因素分析的择偶理论 /102 第二节 清原镇的通婚半径 /105 一 通婚半径与民众生活空间相一致 /105 二 通婚半径形成的复杂原因 /107 三 通婚半径促进社会网络的网格细致化 /111 第三节 择偶途径的变化与决策模式的转换 /112 一 择偶途径走向多元化 /113 二 决策模式趋于代际协商 /117 第四节 择偶标准及其变化 /122 一 家庭背景的“门当户对” /123 二 个体条件的“般配” /126 三 不同民族在民族标准上的择偶差异 /132 第四章 订婚仪式中的姻亲关系 /141 第一节 订婚仪式的变迁 /142 一 20世纪40年代:订婚仪式的延续 /143 二 20世纪60年代:订婚仪式的断裂 /146 三 20世纪80年代:订婚仪式的复兴 /151 第二节 结婚日期的选择与姻亲关系 /157 一 结婚日期及其选择规则 /157 二 结婚日期选择行为主体新格局的出现及其对姻亲关系的影响 /164 第三节 婚姻支付的协商与姻亲关系 /168 一 关于婚姻支付的理论 /169 二 男方家庭婚姻支付的变迁:从“养钱”到单 一货币形式“买衣服钱” /172 三 女方家庭婚姻支付的变迁:与男方家庭的婚姻支付日益趋同 /181 四 婚姻支付流动方向的变迁及其对姻亲关系的影响 /187 第五章 婚礼中的社会网络 /194 第一节 清原镇婚礼的变迁 /194 一 传统仪式过程 /195 二 传统仪式的偏离 /203 三 传统仪式的回归 /207 第二节 婚礼中的角色分配与姻亲关系 /212 一 婚礼角色分配上的旧模式与新模式 /212 二 婚礼角色分配的变化与娘家仪式表演空间的扩大 /216 第三节 婚礼中的冲突与姻亲关系 /220 一 内隐的冲突:娘家与婆家之间的无声竞争 /221 二 外显的冲突:娘家与婆家之间的公开对抗 /227 第四节 婚礼参与人与社会网络 /231 一 民众参与婚礼的逻辑:到场原则与互惠原则 /232 二 婚礼参与人的变迁:制度化关系的加入与地方社会网络的更新 /235 三 婚礼功能的变迁:从姻亲关系到社会网络 /243 结论 /251 一 婚姻仪礼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 /251 二 守恒的意义与追加的意义 /255 参考文献 /260 后记 /274 英文目录 /277 · · · · · · () |
需要细嚼慢咽
都值得一看。
一个彻底的解看!
期待内容,好想赶紧开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