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美]施坚雅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历史的分析 出版年: 2010-9-1 页数: 390 定价: 6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61534939 内容简介 · · · · · ·本书为现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戴维斯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G. William Skinner(施坚雅)在50多年前出版的东南亚华侨华人史研究的经典之作。本书以历史分析法为研究手段,对华侨华人在泰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社会地位,以及其在泰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和分析。全书除前言、参考文献及索引之外,共分九章。各章标题如下:第一章古代的暹罗华侨;第二章门户开放和地域开放:1917年以前暹罗的中国移民及其人口增长;第三章异乡谋生:一直到拉玛五世统治时期华人在泰国经济中所占的地位;第四章不稳定的类型:第三世到第五世王统治时期的暹罗华人社会;第五章进入新时代:向民族主义和团结的过渡;第六章移入和移出:人口增长趋势,1918~1955年;第七章利益冲突:至1938年为止泰国社会的华人生活;第八章危机、战争和休整: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余殃;... 作者简介 · · · · · ·施坚雅(G.WilliamSkinner,1925-2008),1925年2月14日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1954年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助教、康奈尔大学人类学副教授、教授,1965年起任斯坦福大学人类学教授,1990年起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学教授。1950年至1951年到中国四川考察,1977年考察中国城市市场。1980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至1984年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1987年至1989年任斯坦福大学巴巴拉·布朗宁人文科学教授。作品中译本有《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版),并发表大量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科学研究、农村和农民、人口、民族、海外华人的论文。 2008年10月26日因病逝世,享年83岁。 目录 · · · · · ·中文版序言前言 第一章 古代的遏罗华人 第一节 17世纪以前的中暹关系 第二节 17世纪的华人社会 第三节 18世纪至大城王朝没落时期 · · · · · ·() 中文版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古代的遏罗华人 第一节 17世纪以前的中暹关系 第二节 17世纪的华人社会 第三节 18世纪至大城王朝没落时期 第四节 郑昭王时代和却克里朝初期 第二章 门户开放和地域开放:1917年以前暹罗的中国移民及其人口增长 第一节 华人移民暹罗的背景 第二节 语系集团、航运和移民类型 第三节 移民景况与移民途径 第四节 中国移民的规模 第五节 影响移民率的因素 第六节 暹罗的华人人口增长 第七节 华人定居地的扩大 第三章 异乡谋生:拉玛五世时期华人在泰国经济中的地位 第一节 劳工种族分类的经历 第二节 华人企业活动 第三节 劳工与工匠 第四节 华人和政府税收 第四章 不稳定的类型:拉玛三世至五世时期的暹罗华人社会 第一节 通婚和同化 第二节 华人社会结构 第三节 华人和泰国政府 第五章 进入新时代:向民族主义和团结的过渡 第一节 华人民族主义的兴起 第二节 华人问题 第三节 华人社会的演变 第六章 移民的流入和流出:1918-1955年的人口趋势 第一节 大量移民流人的高潮及其结束 第二节 泰国华人人口的增长 第三节 年龄和性别的分布 第四节 地理上的分布 第七章 利益冲突:1938年前泰国社会的华人生活 第一节 华人与泰国经济 第二节 华文教育 第三节 华人报纸与政治运动 第四节 泰国对华人的政策 第五节 1918-1938年的社会变革 第八章 危机、战争和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余殃 第一节 銮披汶第一次执政时代 第二节 日本的占领 第三节 1945-1948年的中泰关系 第四节 1945-1948年的华人社团组织 第九章 镇压和重新考虑:1948-1956年銮披汶第二次执政下的华人 第一节 华人社会的结构 第二节 华人对动荡不安政治气候的反应 第三节 泰国经济的新压力 第四节 华文教育的衰退 第五节 中泰关系的变化 参考文献 · · · · · · () |
还没看
已经快没心情看了,凑合看吧.
这本书让我生气了,知道了。
不一样的观点